有不少人都會誤認為鱷魚皮革就是奢侈皮具的代表,然而又會看到有很多廉價的鱷魚皮皮具,此時人們會有兩種想法,其一是廉價鱷魚皮皮具是假皮,其二就是皮具匠人食水深。
事實上,縱使是真的鱷魚皮皮具,有些鱷魚皮產品的成本甚至比不上品質高的牛皮。
上一次的基礎介紹,本匠向大家說明了鱷魚皮的品種﹑製做方法和等級,今天就來再詳細分辦高品質鱷魚皮的差別。
首先我們先大致瞭解一下鱷魚皮的由來,以及鱷魚皮製造工藝生產出來的品質有何不同。
大多數人都會向你說鱷魚皮稀有的原因是養殖生長慢向稀少,那其實都是錯誤的。全球有多個國家,包括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尼、新幾內亞,澳大利亞、非洲以及美洲等都有很多養殖場,並且養殖成長速度並不是單純的以慢字能一概以論。
首先你要知道鱷魚養殖分為兩種養殖方法:一種是圈養,一種是群養。圈養的養殖場大部分都被國際奢侈品大公司收購或者入股控制,圈養鱷魚以高價值的商業利用為主要目的,而群養的是以食用為主要目的,商業利用為輔。 而商業利用養殖成本非常高以及很受環境因素影響,而食用養殖成本就低很多,養殖環境條件也沒有那麼受限,所以兩種養殖成本差別很巨大的。
大家也就可以想像得到,圈養和群養的鱷魚,對於製作成皮革的影響有大。
而選鱷魚原皮標準,是按鱷魚中間肚子部份有沒有明顯的傷痕和破洞來定級別,所有群養的鱷魚皮較難有極高品質的鱷魚皮,縱使真的有一級的鱷魚皮,也會被奢侈大品牌挑選買走,市面上的二線品牌或小型皮廠就很難得到了。
再好的鱷魚皮都難免會有小洞傷痕瑕疵的,而完全潔淨的鱷魚皮相當難得,可是向皮廠收購皮革是不能說「我只要一級的皮革。」而是必需要按一定的比例來收購一級至三級的皮革,至於比例的多少則按每廠家的規則而家,而真正昂貴的是每個廠家的最低收購量都不同,往往要冒著積存大量皮革的風險。

然而,要按一定比例收購有小洞小傷的鱷魚皮,難道就當作廢皮或廉價出售嗎?
其實那就要看鞣製和染色的工藝。
鱷魚皮的染色方法有鼓染、幹染、油染、槽染、傳統純手工染等其五種,而現在國際上染色方法絕大部分以鼓染和幹染兩種。

所謂幹染就是用調好顏色的染料,先對鱷魚皮面噴修出淺底色,然後再用塗料顏色噴均,幹透再於後期後期加工,加上光油或防汗劑等。
鱷魚皮表面的傷口是很難在生皮時期看出,須要在製作成皮胚之後才能分辦,而不同的皮胚又要對應不同的染色方法,所以就相當考驗製革廠的功力。
時至今日,已經有方法在製作成皮胚之後再修飾皮面。
首先將 二級三級需要修補的鱷魚皮染底色出來,幹透後再由專業師傅做皮面修補,皮面修補完成後再從新製作皮面顏色。 皮面顏色就利用塗料來覆蓋,這種技術就叫厚塗鱷魚皮製作工藝。
有時候一些品質較低的深色皮革更會發現一些破洞是被縫線縫起,再加上塗料,使人難以被發現。當然太多塗料的鱷魚皮質地會比較硬身(馬臀皮也是),手感也沒有輕塗層的細膩,所以並非鱷魚皮稀少,收購原皮也不是十分昂費,而是壓著品質不好的皮革,才是昂費的原因,好的鱷魚皮實在太難尋找。


至於,輕量塗層的鱷魚皮可保留鱷魚皮柔軟的手感(也可做成挺身),而大部份的高端品牌的鱷魚皮手袋都是使用輕塗層的亞光鱷魚皮製作,當然也有高光款式的,而本匠也覺得高光是一種風格的表現。輕塗的鱷魚皮皮面沒有經過拋光處理和滾筒摔打,使得鱷魚皮的立體感能明顯,不少人特別喜歡鱷魚皮的立體紋理。
那到底有沒有完全無塗料的鱷魚皮?
當然有了。完全沒有塗料的鱷魚皮,簡單來說就是染色後直接係加上防染油使用,一般是小型的工作室製作的,你也可以購買一條白色的鱷魚皮原胚,僅靠絕染料染色並作皮面保護處理,當然這不是正宗傳統的做法。
而且鱷魚皮和其他物種的皮革不同,組織密度高,紋理高低起伏,而且有些鱷魚品種還有氣孔,要以人手做到平均的染色是相當困難的。
因此,基本上純染色的鱷魚皮已經絕跡在市面上(很久前聽說愛馬士出過限量版的手袋)。
說到鱷魚皮手袋大家都會想起愛馬仕,下一次我們來說說愛馬士的手袋工藝有什麼特別吧﹗